编者按:每一次医学的进步,都是站在伟人肩膀上的一次踮脚。在有史以来最接近治愈的时代,医学将走向何方?治疗手段的未来又是怎样?科研的旅程有哪些路标?“瞭望沙发客”邀请领域顶级专家对话,谈笑间听风雨,摇扇中点江山。首期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嘉教授对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策实教授,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
专家介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4年获得南开大学生科院学士;1999年获得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在美国Virginia大学和Emory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2006年至2011年在美国纽约州Albany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1年9月至今担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PI,2016年起担任中科院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云岭学者。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乳腺癌、泛素化、干细胞、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已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00余篇SCI论文,包括通讯作者的Adv Sci, J Cli Inv, Nat Comm, Cell Death Differ (2), STTT(2), Cancer Res(3)等论文,论文被引用5600多次,H-index 45。任Int J Biol Sci执行主编,Cancer Sci副主编,Cancer Lett, J Bio Chem,J Genetics and Genomics, ABBS以及Zool Res编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肿瘤细胞分会副会长。
专家介绍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多学科诊疗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美容外科分会委员
JCO中文版青年编委
全球卫生部后备人才库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肿瘤精准治疗与临床科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乳腺疾病微创诊断及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临床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平衡
王嘉教授 :非常荣幸邀请到业界非常有名的大科学家陈策实教授来到“瞭望沙发客”栏目,为大家讲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文简称“国自然”)的申请要点。您于“南北汇”的讲座中提及现在国自然申请的中标率越来越低,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医学部(下文简称“医学部”)的基金中标率甚至只有15% ,为更好申请国自然,要把握关键词——“平衡”。说到“平衡”,我这想抛出第一个“平衡”,即目的与方法的平衡。我们青年医生在准备国自然选题时应如何平衡?是先从实际中出发寻找关键问题,再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先寻找领域里最新的科研方法,再配套方法融合自己的问题?
陈策实教授 :申请国自然时选题的科研价值很关键,好的选题意味着成功了一大半,而来自临床的重要科学问题是最好的选题。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追求时髦的技术,要结合临床实践找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再找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虽然科研能够满足好奇心,但医学的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要来自临床、回到临床,真正帮助到病人。因此我们希望医学科研项目的立项做到选题重要、方法恰当、切实可行。举例而言,单细胞测序是个热门的前沿技术,前几年发了很多高分文章。该技术的主要优势是探寻肿瘤细胞不同表达谱,解决肿瘤异质性的问题,十分适合研究肿瘤免疫方向的课题。单细胞测序大约一个样本3万元,十分昂贵,而RNA-Seq转录组则不到1000元,我们虽然希望能够用更先进的技术,但更兼顾可行性,所以要平衡所采取的技术是否合理。
在选题方面不要随波逐流,前几年非编码RNA(nc-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像一阵风,现在micro RNA (miRNA)领域可能有些过时了,但将一些前沿的选题与之结合也是可行的。最近十几年肿瘤免疫在抗肿瘤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免疫治疗方案如何搭配、是否能用于HER2阳性或ER阳性乳腺癌等问题都令人关注。若要想做此方面选题,前期的积累和科研条件就非常的重要。因为肿瘤免疫非常复杂,涉及到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它们共同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将这些细胞分开研究则涉及到多色流式技术、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染色等高精尖技术,若没有科研条件、拿不出前期数据,就盲目选择该方向,则无法让评审专家信服。因此,要结合自己的基础,选择合理、合适的方法和最有价值的课题。
王嘉教授 :各位同道,敲黑板注意了。陈策实教授从评委的角度为我们指出,研究目的的选取要优于所采用的方法,尽量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重要的临床科学问题,将获得最高的中标可能,感谢陈老师的指导。
标书投递新方向
相关交叉学科的平衡
王嘉教授 :近期NSFC取消了肿瘤学科处乳腺肿瘤二级代码H1622,结合本人历年的投标书的经验,交叉学科有可能另辟蹊径,提高中标率,但是我们同时又会担心交叉学科的专家对乳腺前沿问题不了解。因此,我们应如何平衡学科的交叉,如何考虑标书的投递端口?
陈策实教授 :科学发展的未来一定是多学科交叉,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人员的专业化加深,我们正处于学科交叉大融合的时代。医学是一个汇合点,可以与生物、化学、物理、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NSFC认清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成立了交叉学部,在医学部也有专门的交叉融合分类,投递标书时二者均可选择,至于哪个部门中标率更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总体而言NSFC和评委都非常鼓励学科交叉。
但学科交叉需要关注是几级学科的交叉,比如肿瘤学亚专科之间的交叉则不属于我们关注的学科交叉;临床与病理的交叉则属于小交叉;而医学和生物信息、材料学、药物递送、人工智能(AI)的交叉就属于大交叉,评委的认可度会更大,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另外,学科交叉的前期基础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基于自身前期的交叉研究,并有一些新的发现,不能赤手空拳的上。比如人工智能在肿瘤的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邵志敏教授使用AI结合影像学、病理学等,通过细胞形态就能判断是否为三阴性乳腺癌,将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便利。因此,抓准方向,结合了不同学科优势的交叉课题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只要科学问题问得好,中标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王嘉教授 :NSFC已经意识到学科交叉的趋势并成立了交叉学部,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鼓励大家多做学科交叉。然而核心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什么科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听了陈老师的建议后信心倍增,交叉学部也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标书投递方向。
国自然标书
聚焦、可延续、逻辑清晰
王嘉教授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H1622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肿瘤+”。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些学者认为乳腺的研究过热了,可能别的学科做研究、发文章会更容易。对此,您作为资深评委,请指导下我们乳腺肿瘤领域申请国自然时的注意事项。
陈策实教授 :以前肿瘤学部的评审是根据器官分类,今年则基于肿瘤的生物学属性进行了代码改革,比如肿瘤的发生、耐药等,更关注问题的本质。乳腺癌已经上升为发病率第一的肿瘤,晚期5年生存率仅约30%,靶向药物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依然需要更精准的诊断治疗方法、更多更有效的药物,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远远未达到研究做的差不多的地步,完全不用担心做乳腺癌研究没饭吃。
评审中也存在因为部分癌种紧迫性的原因,部分癌种会更容易得到资助,比如肝癌、胃癌等愈后非常差,急切需要取得进展改变现状。但就医生本身来讲,不跨界也很重要。曾经有次二审时,一位乳腺外科医生写了一个很好的胃癌项目,医生本身的胃癌基础也很好,然而评审专家反对资助这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对医生的职业发展没有帮助,反而会分散精力,造成未来发展的迷惘。所以临床医生要结合实际,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长期、深入的聚焦关键问题,哪怕在某一个点上做出了一点点贡献并应用到临床,就非常了不起。
王嘉教授 :评委们很倾向于研究的持续性及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应围绕焦点问题深耕,今年中不了国自然就先搞出前期数据,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深入,总有一天会成功,大家还是要克服浮躁的情绪。
陈策实教授 :是的,有的人做的研究质量不高,数据可信度差,没有延续下去的理由,他就会打一枪换一炮,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所以我们做科研要能够看准科学问题,聚焦起来做系统的研究,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你这一辈子就做这个问题,当你在这个领域连着发了好几篇文章以后,大家都会认可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邵志敏教授团队长期从不同的角度围绕TNBC开展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获得了行业广泛认可和国家层面的支持。比如谢云涛教授看到中国患者与国外的人种差异,长期专注于遗传性乳腺癌,探寻药物治疗的差异。比如宋尔卫院士从事肿瘤免疫方向,在microRNA 、长非编码RNA(LncRNAs)、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工作全国领先。像我自己,针对 KLF5因子在基底型(Basel-like)乳腺癌的功能机制做了将近20年,也发了很多文章,于是大家都知道KLF5因子领域有这么一个人在专门研究。道理是一样的,找准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生根、发芽、延续,把它相关的功能、机制、应用等方面都全部拓展开来。
王嘉教授 :现在国际上提到Basle-like乳腺癌KLF5因子就能想到陈老师,刚才您讲了一个应用性特别强的方法,就是在基金申请时从功能、机制、应用三个角度设置内容,做到 Less is More。
陈策实教授 :对,评委评审一份国自然标书是否可以获得资助也就用时10分钟,若不能清晰表达要点,评委就搞不清楚你要做什么。我也见到过有些基金标书因为内容过多导致逻辑不清晰,造成了不利的结果。所以做科研讲究逻辑推理,国自然标书一定要归纳要点、逻辑清晰,让评委一目了然。
前期基础与预期成果的平衡
既要吊胃口,又值得深入研究
王嘉教授 :您在南北汇上展示了一张玛丽莲梦露的照片,意思是我们在给评审专家看前期数据的时候,既让他感兴趣,又不让他全知道,要是评审专家想知道的话,就得让我们中标。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前期数据的展示程度拿捏不准,评审专家都很资深,有时即便我们不给数据他们也知道我们想表达什么,对此,陈老师能否给我们一些建议。
陈策实教授 :研究基础是项目的关键。第一个基础是研究者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等,一般评委都看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论文。第二个基础是你刚刚提及的前期未发表数据的呈现,若数据太少了,则评委会认为基础不够导致落选;若数据太多,评委可能会认为已有数据足够证明问题,不再需要资助了。因此我们如何选择前期数据的展示程度?我推荐的原则是功能、机制、应用方向都要有数据支持,一般各两个图表,每个图表里都有A、B、C、D的细分,但距离整体完成还有一定差距,这样就会比较平衡,从而让评委认可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比如今年我申请的一项联合重点项目中设置了三个内容,每个内容都会放一部分有趣的数据,显示未来的可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根据我多年评审的经验,大多研究者的数据是不够的,所以研究者一定要想办法挖出有趣的数据,吊起评委的胃口,让他们觉得这个研究挺有意思、值得去做,但需要注意的是已经证明完毕的成熟数据在评委眼里是没有必要投入的。所以平衡的恰到好处,让评委觉得基础够、又值得具体研究是总体原则,具体的理解这就要看自己的悟性了。临床医生的科研之路不易,要看病、要做试验、要花更多精力思考,付出非常多,这方面江一舟教授从基础、临床到应用都做的很好,是年轻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