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伊”路前行,“寰宇未来—多发性骨髓瘤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2/27 11:07:13  浏览量:453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2023年12月21日召开的“寰宇未来——多发性骨髓瘤线上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MM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老年脆弱MM患者的诊疗新进展及宝贵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使与会者受益颇多。整场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丽教授主持,并担任国外讲者的同传顾问。

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管理中,老年患者因合并症多、对治疗耐受性差、循证研究有限等,尤其是脆弱(Frial)患者,治疗难度大,仍存在较多的未解决临床问题。在2023年12月21日召开的“寰宇未来——多发性骨髓瘤线上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MM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老年脆弱MM患者的诊疗新进展及宝贵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使与会者受益颇多。整场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丽教授主持,并担任国外讲者的同传顾问。

 
直面挑战,国内外专家共议老年脆弱MM治疗策略
北京积水潭医院鲍立教授在以《老年脆弱NDMM患者治疗的多中心数据分享》为题的报告中介绍,老年脆弱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治疗相关毒性高,停药率高,临床管理难度较大。目前针对这一人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较少,尚无针对这一人群的治疗方案及共识推荐。鲍立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全国15家研究中心,纳入120例IMWG-GA评分≥2分的老年脆弱NDMM患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评估了IRd/IDd诱导治疗后Id维持治疗的疗效、生存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治疗的延长,IRd组和IDd组患者的CR率及VGPR率均逐步提高,但IRd组患者缓解程度更深,在治疗8个疗程时,IRd组CR率达到了40%,而IDd组仅21%。同时,IRd组患者表现出了明显的生存优势,中位随访34.3个月,IRd组和IDd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2.2个月和15.6个月,OS分别为未达到和29.2个月,IRd组在PFS和OS方面的获益在各亚组分析中基本保持一致。在安全性方面,两组表现均较好,主要的3-4级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及腹泻等;IRd组和IDd组分别有3.3%和15%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剂量,16.7%和11.7%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出组。此外,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项研究的开展为老年脆弱MM患者提供了一种全口服药物方案选择,IRd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了其来院就诊频率。从疗效上,以伊沙佐米为基础IRd方案在诱导治疗老年脆弱患者的ORR与非脆弱人群相似,虽然相比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DRd方案疗效稍弱,但因后者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因依从性降低治疗频率时会减弱疗效,在本研究中IRd方案即表现出了与DRd方案相似的PFS和OS。而与IDd方案相比,IRd方案在PFS和OS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即使是在有髓外病变的患者中。而在安全性方面,IRd方案的耐受性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雅典国立卡普里安大学医学院Meletios Dimopoulos教授在题为《欧洲老年MM患者治疗及管理经验分享》的报告中回顾了近两年来MM领域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NDMM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总结。
对于NDMM,基于ALCYONE、MAIA、SWOG S0777、ENDURANCE等研究结果,对于标准风险的MM患者,可以选择DaraRd或VRd方案;对于相对脆弱(Unfit)或者脆弱的患者,DaraRd或VRd Lite更佳,同时达雷妥尤单抗和伊沙佐米也为这些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治疗选择;对于肾功能损害的MM患者,可选择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DaraVMP或VCD);而对于细胞遗传学高危的MM患者,则以VRd(脆弱型患者应用VRD Lite)和DaraRd方案为主。此外,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考量在治疗方案中去掉地塞米松,尤其是在脆弱患者中,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对于RRMM,基于IFM 2017-03、IFM 2018-02等研究结果,IRd方案对于相对脆弱或脆弱患者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来那度胺不耐药的情况下。而对于来那度胺耐药的患者,DaraIxaDex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英国III期研究Myeloma XI提示,对于老年MM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衰弱与合并症评估可能比细胞遗传学分析更加重要。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薛华教授在报告中对基于衰弱分层的老年MM诊疗探索进行了系统介绍。
首先,对于临床应用的老年MM患者衰弱评估的标准,目前推荐IMWG-FI或R-MCI用于临床实践及临床试验,未来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更简便易行、更客观更有效识别、更符合中国老年MM现状的评估方法。其次,对于临床进行衰弱评估的时机,目前认为,临床应重视衰弱评估的重要性,当评估MM患者时,即应评估其衰弱程度,尤其是在制定临床决策时。由于患者的衰弱程度可能随时间而改变,临床中评估衰弱时应动态进行。最后,对于衰弱程度指导的治疗探索,EMN指南推荐,衰弱患者的治疗目标为通过降低毒性来维持生活质量,但随着疗效好而毒性低的新药、新疗法涌现,衰弱患者的治疗目标从原来的改善生活质量转向兼顾疗效及毒性平衡,尽可能达到疾病的控制。全球首个针对衰弱MM患者的前瞻性研究HOVON143显示,伊沙佐米+达雷妥尤单抗+低剂量地塞米松联合治疗衰弱MM患者(根据IMWG衰弱指数评分)有效,ORR达78%。
此外,薛华教授还对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团队在老年MM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分享,2023年相关工作研究成果共计3项研究分别在2023年第20届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IMS)和2023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以壁报形式呈现。其中2023IMS中1项壁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应用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PI)为基础的方案治疗经治的老年frail MM患者21例,根据动态评估衰弱状态调整治疗,ORR达到了85.7%,无早期死亡,无患者因不良反应等停药。2023ASH中2项壁报研究则针对老年衰弱评估工具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步速、握力与IMWG-GA评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简便易行、可动态评估的衰弱筛查指标,MWG-FI和MRP有更好的一致性,与预后也更为一致。薛华教授指出,老年衰弱MM患者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这要求临床诊疗团队综合疾病及患者特点,多学科参与,平衡多种因素进行动态调整。目前医院已建立老年MM MDT团队,全程参与诊断、治疗决策及支持治疗等工作开展。
经过20年的发展,MM的治疗疗效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主要得益于诸多创新药物的涌现。在报告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齐军元教授对MM的起始治疗进行了详细介绍。
支持治疗是MM起始治疗的重要内容,其可为MM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涉及骨髓瘤骨病、肾脏病变、高钙血症等并发症的管理,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防治以及药物毒副反应的应对等。首先,在起始治疗开始前,临床需要重视对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预防,特别是对瘤负荷较高,但肾功能处于边缘的患者。其次是骨髓瘤骨病,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低钙血症的发生,其相比关注度更高的高钙血症更加常见;而对于孤立性浆细胞瘤,除外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手术和放疗。
打好基础后,对于针对MM的治疗药物,临床已经有了非常多的选择,包括传统的细胞毒药物,以及近年来为骨髓瘤疗效大幅度提升做出巨大贡献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治疗等。目前通常应用这些药物组成丰富的联合治疗方案,那临床应如何为患者选择更加适合的方案呢?临床考量的因素主要包括非生物特征、各备选方案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组成方案药物的药物特征、循证研究结果、患者因素、细胞/组织病学特征、诊断时的预后因素、肿瘤生物学特征、疾病状态等,综合决策。由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伊沙佐米+地塞米松组成的IDd方案是齐军元教授所在团队选用的基本方案,在这一方案中PI类药物之所以选择伊沙佐米,是因为这一药物在疗效与硼替佐米相似的同时,其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卡非佐米及硼替佐米,特别是在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方面。在此方案基础上,多数患者还加用细胞毒药物,通常更多选择的是阿霉素,因为多数患者瘤负荷较高,瘤负荷较低的患者则可以选择环磷酰胺。
各抒己见,共护老年MM患者健康未来
学术报告后,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俞文娟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贺艳杰教授均认为,目前对于老年MM患者的治疗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更加优化的联合方案需要在保证疗效与安全性的同时,应用时简单便捷。而口服的PI疗效佳且应用方便,是老年MM患者的良好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钟璐教授在讨论中则表达了非常认可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她指出,MM其实是一个老年病,在临床中首先应完善对患者的评估,对预后及体能进行分层,并给予足够的支持治疗,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有机会去接受后续更多的治疗,得到更好的预后。对领域内新药物的应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冲教授认为需要严格按照指南及药物获批的临床适应证来进行选择。
在精彩学术报告和专家热烈讨论后,张丽教授在结语中谈道,聚焦老年脆弱MM患者,未来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临床诊疗带来更加丰富的循证支持。
参考文献
[1]Mateos MV, et al. Lancet. 2020;395(10218):132-141.
[2]Facon T, et al. Lancet Oncol 2021;22(11):1582-1596
[3]Durie BGM et al. Blood Cancer J. 2020;10(5):53.
[4]Durie BGM et al. Lancet. 2017;389(10068):519-527
[5]Kumar SK et al. Lancet Oncol. 2020;21(10):1317-1330.
[6]Manier S, et al. ASH 2022. Abstr 569
[7]Macro M, et al. EHA 2023. Abstract P891.
[8]Charlotte Pawlyn et al. Leukemia. 2019
[9]Engelhardt M et al, Haematologica 2017;102(5);910-921
[10]Cristina Jo?o, et al. Journal of Geriatric Oncology.2020(article in press)
[11]Claudia  et al.Blood. (2019) 134 (Supplement_1): 695

版面编辑:高金转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寰宇未来—多发性骨髓瘤线上研讨会”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