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循证视点>正文

重视野生型GIST患者分子亚型的鉴别

作者:  陈治宇   日期:2016/5/17 14:08:21  浏览量:2689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发生于消化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C-KIT或PDGFRA基因功能获得性(gain-of-function)突变是这类恶性肿瘤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约占所有GIST的85%,但是仍有10-15%的GIST患者未能检测出常见热点区域如C-KIT(9,11,13,17外显子)和PDGFRA(12,14,18)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通常称之为野生型(wild type, WT)GIST患者。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发生于消化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C-KIT或PDGFRA基因功能获得性(gain-of-function)突变是这类恶性肿瘤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约占所有GIST的85%,但是仍有10-15%的GIST患者未能检测出常见热点区域如C-KIT(9,11,13,17外显子)和PDGFRA(12,14,18)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通常称之为野生型(wild type, WT)GIST患者。近年来,不少的研究发现WT GIST患者中,还存在其他基因突变,例如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X(SDHA,B,C,D)、BRAF和NF1等基因突变。近期JAMA ONC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NIH GIST研究组对WT GIST患者分子亚型的分类,并通过此分类对临床处理这类患者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NIH GIST Clinic,从2008年起开始收集了116例WTGIST病例,其中95例组织标本可用于研究,对每例样本进行SDHB蛋白和SDHA, SDHB, SDHC, SDHD, KIT, BRAF, PDGFRA, CBL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根据研究结果将WTGIST分成2大类3种亚型:

 

  1.SDH表达正常型,共11例,该亚型特点是SDHB免疫组化阳性,缺乏SDH基因突变,存在BRAF、NF1和CBL等少见突变,有2例患者无法检测出任何基因突变。临床特点是患者的发病年龄偏大、女性多见,中位年龄46岁,常为非胃原发,82%发生于小肠,90%单发。治疗建议针对不同突变位点选择靶向治疗。

 

  2.SDH-表达缺陷型,共84例,其中可分为SDHX突变型以及SDH表观突变型两种亚型。

 

  SDHX突变亚型患者共63例,该分子亚型特点是所有患者存在SDH基因突变,常见的是SDHA、B、C基因,82%的患者存在胚系突变,因此此类患者常来遗传性肿瘤门诊就诊。临床特点是年轻女性多见,中位年龄23岁,病理形态主要为上皮样或混合型,60%单发,淋巴结转移比例高(65%),就诊时易发生远处转移。

 

  21例患者确定为SDH表观突变型,该分子亚型特点是此类肿瘤不能检测出SDH基因突变,但存在SDH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SDH基因表达沉默,临床特点表现为此型患者更年轻,中位年龄15岁,几乎(95%)多为女性,病理形态主要为上皮样或混合型,72%多发,40%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肝脏或腹膜转移,还可同时伴有副节瘤和/或肺软骨瘤。

 

  因此,总体而言,SDH-表达缺陷型只发生于胃,患者年龄较轻,女性高发,可伴有遗传性综合征和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SDH基因表达缺陷既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也可因为启动子甲基化使得表达沉默引起,临床表现为惰性病程,发展较慢。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C-KIT/PDGFRA基因均阴性且小于30岁的GIST患者,首先建议行IHC检测SDHB蛋白表达;如SDHB缺失,需检测有无SDHX基因肿瘤组织和胚系突变;如无突变,再检测SDHC启动子有无甲基化,从而将WT GIST进一步分为三种分子学亚型。

 

  因该研究为回顾性临床数据采集分析,故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收集了95例患者治疗信息,但是治疗信息并不规范完整,现有靶向治疗疗效较差,49例伊马替尼治疗者只有1例PR,38例舒尼替尼治疗者7例PR。对WT GIST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研发新靶点的系统治疗药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SDH是异四聚体三羧酸循环酶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分子包括延胡索酸酶(fumarate hydratase,FH)和异柠檬酸酶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 drogenase-1,IDH-1),其对应基因易发生突变,常导致肿瘤的过甲基化表达,此外这类基因突变还可导致HIF1a基因表达上调,导致形成所谓“假性缺氧状态”,因此这类肿瘤可能存在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过表达,应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略优于伊马替尼治疗;此外,在SDH表观突变亚型患者存在肿瘤广泛的过甲基化表达,采用DNA转甲基酶抑制剂可能有效,但这些都需要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专家简介

 

  陈治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博士,副主任医师。2011.8-2012.2 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胃肠肿瘤内科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内科治疗。先后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Plos On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20余篇 ;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基金及CSCO基金项目。现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CRHA)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委员、GIST青年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CSNET)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委员(CNETS)、ASCO及 CSCO会员。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胃肠间质瘤GIST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