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丽人生,从头开始。但你知道癌症和永久染发剂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吗?美国学者通过对一项前瞻性研究(护士健康研究,Nursing Health Study,NHS)分析,介绍了永久性染发剂与癌症风险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和欧洲,大约50%~80%的40岁及以上女性和10%的男性使用染发剂,染发剂的使用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稳定。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一直在监测染发剂安全性的数据。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动物生物测定、机械和其他相关数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职业接触染发剂列为可能致癌物质(2A类),然而,个人使用染发剂的致癌性则未被列入(第3类)。尽管如此,公众仍然关注染发剂潜在的致癌性。
染发剂包括氧化(永久)染料、直接(半永久或暂时)染料和天然染料。在现代的各种染发剂中,永久染发剂在美国和欧洲的市场份额约为80%,在亚洲的市场份额甚至更高,是最具侵略性和使用最广泛的类型。个人使用的永久性染发剂会导致染发剂化学物质通过皮肤(主要途径)和空气传播途径接触,染发过程中接触中间体和偶联剂远高于接触反应产物。由美国政府机构领导的国家毒理学项目已经将一些目前或曾经用于染发剂的化学物质归类为类致癌物。
监测个人使用永久染发剂对人的致癌危害对公共健康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已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的证据远非定论。护士健康研究对永久性染发剂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验证了各种潜在的混杂因素和癌症结果的数据,该研究通过对超过117000名合格参与者经过36年的随访,为该领域增加了高质量的证据。
参与者报告了自己在基线(1976年)使用过永久染发剂的情况,包括当前或过去的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和首次使用的年龄,每两年更新一次。具体来说,在1976年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者要报告他们是否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以及他们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年限(几年)。参与者还被问及你第一次使用永久染发剂是在几岁?此外,在1978年、1980年和1982年,参与者还回答“您目前使用永久性染发剂吗?”(是或否,不包括临时漂洗)“您目前多久使用一次永久性染发剂?”(每隔几个星期)。
在任何评估中报告曾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参与者被分类为曾经使用过人群,而所有其他参与者评估为未使用未曾用过染发剂的人群。使用的持续时间是通过基线和终生染发剂的使用历史累积更新评估来计算的。使用频率是根据基线和此后定期更新期间报告的平均值计算得出的。第一次使用的时间取决于反应和年龄。为了评估永久性染发剂使用累积剂量,我们用平均使用频率(每年的次数)乘以使用时间(年)来计算。
△NHS研究中入组人群基线状态和个人使用永久染发剂的情况
研究对象永久染发剂的暴露状态、持续时间、频率和整体使用情况(根据持续时间和频率计算的累积剂量)。第一次使用的年龄和第一次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时间。
个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与总体癌症和特定癌症以及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的关系。使用Cox比例危险模型估计年龄、多变量调整危险比和95%置信区间。
在36年的随访中,研究者发现长期染发剂使用者患实体癌(n=20805,不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HR=0.98,95%CI:0.96~1.01)或血液系统癌症(n=1807;HR=1.00,95%CI:0.91~1.10)的风险没有显著增加。此外,曾经的使用者没有增加患大多数特定癌症的风险(皮肤鳞状细胞癌、膀胱癌、黑色素瘤、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脑癌、结直肠癌、肾癌、肺癌和大多数癌症,造血细胞癌的主要亚型和组织学亚型)或与癌症相关死亡(n=4860;HR=0.96,95%CI:0.91~1.02)。基底细胞癌的风险在使用过的人群中略有增加(n=22560;HR=1.05,95%CI:1.02~1.08)。累积剂量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孕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呈正相关。只有自然深色头发的女性(70名女性,24名深色头发的女性)患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而自然浅色头发的女性患基底细胞癌的风险更高。
△NHS研究中根据个人使用永久染发剂和天然染发剂,女性总体和特定癌症发病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Cox比例危险比(95%置信区间)
个人使用永久染发剂与大多数癌症风险和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之间未发现任何正相关关系。基底细胞癌,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激素受体阴性)和卵巢癌的风险增加,并且在以自然发色分层的分析中混杂的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Zhang, Yin et al. “Personal use of permanent hair dyes and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US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vol. 370 m2942. 2 Sep. 2020, doi:10.1136/bmj.m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