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郭启帅教授:备受鼓舞的2020——回望肠癌放疗及靶向免疫治疗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12/21 11:10:23  浏览量:748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0年虽然新冠疫情肆虐,但并未阻碍人类对医学探索的脚步继续向前,肠癌领域在放射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可圈可点,令我们对未来信心满满。

编者按:2020年虽然新冠疫情肆虐,但并未阻碍人类对医学探索的脚步继续向前,肠癌领域在放射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可圈可点,令我们对未来信心满满。《肿瘤瞭望》邀请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启帅教授对2020年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

直肠癌放射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助力肿瘤降期,器官保留有望
 
郭启帅教授:从全球数据及我们重庆的数据来看,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生存率相对较好,但中西方之间、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仍存在差距。根据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数据,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0%至60%之间,与全球和全国的数据基本一致。而去年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数据显示,上海的直肠癌5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与欧美国家的数据相差不多。通过分析,这除了与患者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与我们的治疗模式相关。目前发达国家都提倡多学科治疗,在我国东部地区也是多学科参与,而西部地区直肠癌的多学科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肿瘤的位置,直肠癌可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目前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是术前同步放化疗+手术+辅助治疗。对于中低位Ⅱ~Ⅲ期的直肠癌患者,我们希望通过新辅助治疗能够达到肿瘤的降期;此外,部分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新辅助治疗实现肿瘤降期后,能够保留器官。2020年ASCO上直肠癌放疗方面的进展主要有三个:①RAPIDO研究:该研究显示,短程放疗+化疗+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ME)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疗效,这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②PRODIGE 23研究显示,三药联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pCR率和降期率明显提高;③OPRA试验:该研究旨在探讨观察等待的器官保留策略,即将辅助化疗提到术前,直接同步化疗再做化疗,或者化疗后再做同步放化疗,然后通过肠镜、直肠指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判断评估,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是否可免做手术,目前看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的数据显示,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等待的治疗模式虽然对DFS无明显影响,但对于达到cCR的患者可保留其器官。
 
肠癌辅助治疗:辅助化疗时长已定,免疫评分优化分层管理

郭启帅教授:梳理今年的ASCO GI、ASCO及ESMO的一些系列研究,在辅助治疗方面,有两项研究结果值得关注。①IDEA研究5年最终结果:IDEA研究探讨了辅助化疗的时长问题。IDEA研究的前期研究结果虽然在总体人群中未达阳性结果,但分层研究提示,对于T1~T3N1的低危结直肠癌患者,两药化疗6个月和3个月无明显差异。而2020 ASCO年会上公布的最终5年数据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②IDEA法国队列研究:该研究探讨了免疫评分在辅助治疗方面的价值。一般情况下,辅助化疗的时长应考虑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肠梗阻以及基因检测是MSS还是MSI-H。而该研究则根据术后免疫评分的高低来确定辅助化疗的时长。结论认为,免疫评分是Ⅲ期肠癌的独立预后因子。术后免疫评分低的患者,辅助化疗3个月和6个月无明显差异,对免疫评分高的患者则建议辅助化疗6个月。免疫评分可纳入肠癌患者术后分层辅助治疗的标准。
 
肠癌靶向及免疫治疗:MSI-H型收获颇丰,MSS型前路漫漫

郭启帅教授:对于晚期/转移性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有5%为MSI-H的患者,需进行系统治疗。今年ASCO上的一项口头报告——KEYNOTE-177研究,筛选MSI-H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和标准化疗(两药或三药联合)一线治疗的效果。研究设立PFS和OS双终点。结果显示,PFS从8.9个月提高到16.5个月,相当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就可提高一倍的PFS,而且12个月和24个月的PFS率也很高。这项研究将对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近期该研究全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根据对该研究结果的投票,国际上大部分专家建议,MSI-H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首先应用免疫治疗,且将帕博利珠单抗列为一线治疗。预计未来的NCCN指南将据此作出更新。
 
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约95%为MSS型患者。2019年ASCO GI年会上报道了日本的一项研究——REGONIVO研究,显示瑞戈非尼+“O药”(纳武利尤单抗)对MSS型肠癌有不错的疗效。2020年ASCO GI上REGONIVO研究更多生存数据公布。该研究纳入转移性胃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各25例,在2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只有1例为MSI-H,其余24例全部为MSS型患者。结果显示,转移性胃癌患者中PFS为5.6个月,转移性结直肠癌中为7.9个月,OS在胃癌患者中为12.3个月,转移性结直肠癌中OS还未达到,但已经有超过12.3个月的趋势。
 
对于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可能是后续研究的方向之一。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肺转移患者可能采取上述治疗模式效果相对较好,而对于存在肝转移或肝转移合并其他转移的患者,效果则并非如报道的那样好,益处多体现在疾病稳定(SD)上。因此,免疫治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有很多进展,但主要集中于优势人群——MSI-H型患者,而对于MSS型患者免疫治疗的探索还有很多路要走。
 
探索MDT模式下的肠癌管理:我们在行动

郭启帅教授:目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需要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等科室医生共同参与进来,这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尤其重要。我们医院在八九年前就成立了MDT,作为放疗科医生,我也是我们医院MDT的成员,每周三下午参与多学科诊疗的工作和讨论。对于疑难病例或有转移的肿瘤患者,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学科讨论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临床治疗方面,我们中心对直肠癌的同步放化疗策略进行了适当改变,结直肠癌的pCR率达到了20%以上,高于国际和国内其他的报道。此外,鉴于2020年ASCO上的相关报道,以及我们和外科医生的交流,我们也在考虑,临床实践中,对于同步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是否可以在术前进行直肠指诊、内镜检查、磁共振检查、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如果上述检查均很好,经专门的团队判断达到cCR的患者与pCR一致,我们是否可以在后续采取观察等待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此外,作为放疗中心,虽然我们目前参与的结直肠癌临床试验不多,但通过其他瘤种如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也在进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或者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探索。
 
在同步放化疗药物治疗方面,章真、朱骥教授牵头的以UGT1A1基因作为引导的CinClare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同步放化疗使直肠癌患者的pCR率翻倍,达到33.8%。而英国一项旨在探索卡培他滨加放疗基础上联合伊立替康的多中心Ⅲ期ARISTOTLE研究却是阴性结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伊立替康的剂量未达到。因此,国内外都在探索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新辅助化放疗方案、如何优选患者,使观察等待策略或其他治疗方式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能够达到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结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五位;结直肠癌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发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患者也可能出现远处转移。因此,从国家、医院、科室层面,我们应大力推行肠癌早筛,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推行以MDT模式为依托的规范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积极开展肠癌MDT研究,以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郭启帅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留英访问学者
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重庆市医学会放射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胃肠学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疗专委会肝癌学组成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理事及第一届青委会委员
华人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第一届放射免疫工作委员会重庆分会委员
重庆市青年医生成长计划认证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直肠癌、食管癌MDT专家组核心成员,首届“沙磁之星”获得者
擅长消化道常见肿瘤的适形调强、螺旋断层调强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尤其在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 淋巴瘤、肝癌、胰腺癌及软组织肿瘤等放疗和转化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在恶性肿瘤基因放射增敏方面有较深入研究,《重庆医学》审稿专家,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承担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重庆市卫健委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肠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