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丁培荣教授: 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系统性筛查与精准医学临床实践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11/18 10:15:45  浏览量:1655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11月1~3日召开的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结直肠肿瘤论坛上,

编者按:在11月1~3日召开的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结直肠肿瘤论坛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针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系统性筛查与精准医学临床实践”的讲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肿瘤瞭望》特将其内容整理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丁培荣教授

结直肠癌传统筛查策略存在弊端,系统性筛查更值得推荐
 
传统的筛查策略主要是基于患者的表型及家族史来进行,但是传统的筛查策略具有漏诊率高的弊端。在一项研究中,500例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了林奇综合征筛查,共有18例(3.6%)患者确诊,只有72%符合Amsterdam或Bethesda标准。由于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的临床特征显著不同于西方国家,且发病的中位年龄较之于西方国家提早了10~12年,此外其主要的病理分型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结直肠癌患者而言,系统性分子筛查极为必要。

中国人群林奇综合征系统性分子筛查的研究
 
2011~2015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展了一项关于林奇综合征的系统性筛查研究,共纳入3330例接受手术的新发结直肠癌患者,患者接受了MMR、MLH1、MSH2、MSH6以及PMS2等免疫组化检测。经过系统性筛查发现,林奇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9%。通过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人群的林奇综合征发病率处于世界高发水平 ②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突变谱有别于西方国家 ③临床筛查标准不够敏感。

遗传性结直肠癌系统性胚系筛查的研究
 
由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构成非常复杂,其中70%为非林奇综合征,而临床筛查标准的漏诊率高(可达40%左右)。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开展了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遗传性结直肠癌系统性胚系筛查研究,旨在明确中国人群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生率及构成。该研究纳入了50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NGS 139肿瘤易感基因进行筛查。研究结果显示,总致病性突变达10.5%,而若采用表型筛查的漏诊率可达41.2%。此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系统性胚系突变筛查比常规筛查策略的敏感性更高。②系统性胚系突变筛查可检测出更多的可干预性突变。而这些可干预性突变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具有指导价值,有可能改变其临床治疗实践。

结直肠癌胚系突变系统性全外显子筛查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结直肠癌胚系突变系统性全外显子筛查的研究,共纳入800例结直肠癌患者,在胚系水平采用全外显子测序、体细胞水平采用528常见肿瘤驱动基因来进行检测,该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探索结直肠癌患者的新易感基因。值得指出的是,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为精准医学实践奠定了基础,对于表型筛查、随访策略、预防性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及化学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免疫靶向治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为mCRC患者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小结
 
系统性筛查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以上开展的系统性筛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人群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②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突变谱有别于西方国家;③系统性筛查显著提高可干预性突变的检出率;④系统性筛查为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基础。
 
专家简介
 
丁培荣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首批)
美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遗传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访问学者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结直肠癌

分享到: 更多